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分别简称妇女纲要和儿童纲要)。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保护”“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解读两个纲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3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妇女儿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两个纲要立足实际,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编织了妇女儿童发展的美好蓝图。
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
梳理两个纲要,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成为显著亮点。
妇女纲要提出,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儿童纲要提出,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
不仅在教育方面,而且在健康、安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保障均等享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都是两个纲要的显著特点。
为此,有关部门将夯实发展基础,优化生存发展环境,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不断改善妇女儿童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和儿科的建设,提高妇儿疾病诊治能力;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整合配置资源,推动有集中养育需求的孤弃儿童能够做到应养尽养,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支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等。
“强化资源保障和供给模式创新,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均等化,重点解决妇女儿童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和儿童。”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儿童纲要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在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儿童纲要,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
吕玉刚说,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聚焦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也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和学习生活状况,我们也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吕玉刚表示。
与此相关,两个纲要中分别增加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和“儿童与家庭”两个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次的突出亮点。
“妇女儿童关系着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强调要抓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晓薇介绍,“妇女纲要从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等方面提出了9项目标和10项策略措施。儿童纲要从发挥家庭立德树人的作用、教育引导父母落实监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的理念等方面提出了8项目标和9项策略措施。”
积极回应关切增加新领域新内容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妇女儿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两个纲要也积极予以回应并提出相应目标。
家庭暴力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破坏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毒瘤”。
两个纲要将反家庭暴力作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以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反家庭暴力法,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依法严惩家庭暴力等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生了孩子没人带,是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生也不敢生的原因之一,两个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包括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托育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余艳红说。
为进一步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儿童纲要增加了“儿童与安全”领域,在建立健全儿童伤害防控工作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跌倒、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预防和控制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儿童纲要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欺凌的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儿童纲要提出,要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健全学生欺凌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提高教职员工、家长、学生对欺凌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依法依规调查和处置欺凌事件,发挥教育惩戒作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要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依法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不得为未满16周岁儿童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