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网红”到追“网课” ——湖南探索新时代中小学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

从追“网红”到追“网课” ——湖南探索新时代中小学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

中国教育报 佚名

  在湖南,有这样一堂课。

  它将课堂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搬到演播厅,搬到三湘四水,让外面的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它跨越时空界限,以互联网为媒,让全省中小学生得以“同上一堂课”;它打破学科局限,集思政、德育、心理、劳动、科技等内容于一身;它云集了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与孩子对话……

  诸多的尝试与探索,让它一跃成为“网红”金课。

  这堂课,就是“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2019年以来,湖南致力于探索新时代中小学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打造学生爱看、传播到位、深入人心的网络金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应运而生。截至2021年7月底,共播出32堂大课、500余堂小课,全省近1000万名中小学生同步学习并辐射全国,学习人次超过6亿,获评教育部全国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全省一盘棋,共上一堂课

  “心中有阳光,传递正能量。欢迎大家在周六晚上8点准时参与‘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网络大课堂……”每周的同一时刻,“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制片人、总班主任郭晓芳总是面带笑容,说着她熟悉的开场白,与如约守候在屏幕前的全省中小学生见面。

  为什么要在全省上这样一堂大课?

  近年来,湖南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说教式、灌输式的育人方式仍然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学校还存在育人资源匮乏、育人内容陈旧、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网络不良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湖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甘文波说,2018年省教育厅曾做过一次调研,发现近年来发生在湖南未成年学生身上的极端事件,大多与网络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如何通过网络加强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成为湖南省教育厅思考的重要课题。“直接依托市、县、校开展在线教育?不大现实。基层事务繁杂、学校压力大,即使开展起来,恐怕也难以保证效果。通过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等德育课程的宣讲力度,可能也无济于事,何况这与网络舆论对冲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湖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应若平分析。

  “一竿子插到底,开设省级网络大课堂,实现全省一盘棋,共上一堂课。”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一锤定音,“要高举网络思政旗帜,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面向全省中小学生推出真正有吸引力、能够深入人心的思政大课,旗帜鲜明地在网络阵地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11月,一堂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为特色定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传播渠道,以思政德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科技探索、文化艺术、法治教育、家校共育等为育人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省级网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应时而生。

  与此同时,湖南构建了“1+3+N”(现为“1+100+N”)授课模式。“1”为主校,设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演播厅;“3”为互动分校,每堂课轮流接入3个县(市、区)的各1所学校,与主校进行同步互动教学,分校以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为主(“100”是指100所芙蓉学校);“N”为全省其他学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和电视频道同步收看“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第一课《我和我的祖国》播出,就有700余万中小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同步观看。课后,孩子们被深深吸引。“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一炮而红”。

  突破媒教界限,让学生爱看

  “枯燥”“学生不爱学”是思政育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聚焦“让学生爱看”这一核心问题,借助部门和媒体合力,大胆创新、反复打磨,以影视化的表现手法,打造了凭内容和质量取胜的主题化网络思政金课,有力引导了全省学生由“追明星”改为“追名师”、由“追网红”改为“追网课”。

  3月5日为学雷锋纪念日,但雷锋生活的年代日渐久远,与“00后”中小学生的生活多少有些距离感。“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在《雷锋的朋友圈》一课中,通过雷锋的一段演讲录音,把他还原为一个鲜活的人,从不同角度分析雷锋22年的人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雷锋。

  原来,雷锋不仅是品学兼优的学霸,还会写诗、拉手风琴、朗诵、唱歌、说快板,是样样都行的“斜杠青年”;原来,雷锋不仅一针一线帮战友缝补衣服,手把手辅导孩子们学习,还会利用休息日,义务参加生产队劳动,是个“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暖男”……

  这节课,让雷锋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湖湘大地的学子心中。

  这是“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的一个缩影。它不单独聚焦某一门学科,而是融合了许多学科的育人之道,探索更符合信息时代育人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科融合课程。每堂课围绕一个主题,融合思政、德育、心理、安全等多学科优势,设计多层次、多场景、多角度的全新课程,为学生献上一道道精神大餐。

  如果说“主题化”是这道网络思政大餐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那么“影视化、节目化”的表现手法,则是让它变得有滋有味的“调味剂”。

  请看《上九天揽月》一课的片段——

  一出《嫦娥奔月》情景剧,现场还原古老传说,由此引出中国航天的嫦娥探月工程。其后,“我是接班人”制作团队使出浑身解数:对话嫦娥五号工程总设计师杨孟飞;拍摄VCR,邀请学生真人演示探月步骤;实地探访模拟月球环境特征的月壤环境实验室;走进烈焰腾空的嫦娥五号发射现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展现中国航天人上九天揽月的全过程。震撼、激动、着迷、向往、深思……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画面都让人遐思万千。一堂课下来,屏幕之外的中小学生化身航天迷,憧憬着浩渺的太空,憧憬着苍茫的宇宙。

  为进一步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还广泛邀请在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走进现场,与学生对话。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你必须到田里去。”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成为第一位重磅级专家。课堂上,袁隆平不仅讲述了自己与杂交水稻的故事,还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乐,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等专家学者相继成为“授课教师”。不仅如此,杜家毫、许达哲两任湖南省委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先后走进“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表达对孩子们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榜样的力量最能鼓舞人,专家学者的“现身说法”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打开世界一扇窗,城乡孩子同成长

  “孩子们,我们一起深情地凝望着国旗。请问这红色它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要用五角星作为国旗的主体呢?谁来说说?”……这是“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第一课《我和我的祖国》的一个镜头。

  在全省学生同步观看的同时,屏幕那头,连接着这样一群学生——来自韶山学校、花垣县十八洞小学、麻阳第一芙蓉学校等偏远乡村学校的学生,也参与了大课的录制,以在线课堂的方式与演播厅里的城市孩子“同上一堂课”。

  “一块屏幕,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蓝山县新圩镇新圩学校校长段胜文说,“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给乡村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空缺,引领他们向上、向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他还清楚地记得,学校组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一课时的热闹场景。部分班级还没来得及装上“班班通”设备,无法在教室观看,班主任便早早地把他们带到多媒体教室,连过道里也摆上小板凳,坐满了孩子;或联系信息教师“抢占”电脑室,甚至有的班级窗户旁也挤满了孩子。当课堂上响起歌颂祖国的旋律时,学生们不自觉地哼唱起来……

  几年来,花垣县十八洞小学学生刘锦洁登台亮相,向全省青少年介绍山村苗寨的风土人情;新晃县芙蓉学校学生姚清峰借助5G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即使相隔数百公里,也能和总班主任异地同屏,实时对话……经由一块屏幕,千万城乡孩子共上一堂课,或亲身参与,或同步观看,一同沐浴成长的阳光,体验大千世界的精彩。

  隆回县岩口镇朴塘完小校长刘成家坦言,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加上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即便想要有一番作为,也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论”。“事实上,从中获益的不只是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还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引领与启迪。”刘成家说。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就这样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高品质的思政大课覆盖到全省偏远山区和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让全省中小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连接院士、连接榜样、连接历史、连接未来,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照亮了他们的世界。